CIMG6756  DSC08532
在羅馬,當驚嘆學生作品的多樣性時,把握機會駐足留影,希望留下好的經驗以帶來啟示

【踏察歐陸樂土,啟發教育之轉化實踐】~參訪瑞士.義大利學校教育之我見.我思

一、 夢想,揚帆起飛

「旅行是最好的老師,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當台灣猶存春節歡樂氛圍之際,我們一群未來教育領導的新兵,在林奕青局長、溫明麗教授、徐傑添督學、林和春校長的帶領下,飛越歐亞大陸,開啟一段踏尋教育無限可能的旅程,前往歐洲的瑞士與義大利等國進行為期十二天的教育參訪。

態度是小國崛起的關鍵─彼得.羅蘭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校長)說得好,開放的態度是競爭力表現的極重要關鍵,先尊重他國文化或他人的理念,更能吸納多方人才,在全球競爭場域裡便占有極大的成功機會。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工程,藉由國外學校參訪的機會拓展國際觀,比較各國教育制度、政策,瞭解辦學理念、行政領導以及其課程與教學發展呼應願景與目標,透過觀摩其行政措施、教學情形與學校環境與設備,不但能瞭解其教育實踐的歷程,更能激發成員深度匯談與省思批判的動力,進而內化為領導的知能與熱情,融入轉化實踐,產生創新變革的元素與力量。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辦理候用校長主任出國教育參訪的活動已行之有年,目標在透過參訪不同的國度文教,可以實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學員因此精進求新、創新求變,未來並能實際運用於學校教育作為上。出國教育參訪不只是教育知能的提昇,更含有歷史、文化、民情風俗、自然地理與生活科技的學習與見識增長,不但能培養來日擔任校長的宏觀視野及開闊心胸,亦可涵養生活美學的情操,相信對於辦學或個人家庭與生活的經營皆大有裨益。

遠赴距台七個時區、上萬公里之遙的中歐兩國,生理的調適、緊湊的行程及密集式的參訪,除了需要具備好的體力與耐力外,好的眼力及腦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好的眼力是去用心觀察參訪學校的每一角落,好的腦力則是在旅程中的無時無刻都要不斷的省思與深記。瑞、義之參訪旅程所留給我的經驗與回憶,不但在我生命的扉頁裡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更由於與兩國熱情的教育伙伴及可愛的孩子們有過美麗的相逢,讓自詡性情中人的我在回到台灣之後,透過照片回憶而時時心動,久久感動。

懷抱著心動與感動,我將旅程所見、所聞、所感、所得,透過思、覺、行、盼的系統性思考與反省,化為我對實現教育藍圖的夢想,並規劃在日後經營學校的路上,輔以理性與智慧引領我的教育作為,讓夢想起飛。


DSC08613   CIMG6818  

這是羅馬的SMS G. Belli Junior school校門,
以及在Circolo Didattico“San Cleto小學與警衛先生合影留念
 

二、 足跡,踏尋瑞.義.梵

此行共參訪了瑞士Kantonsschule Stadelhofen中學、SPIEZ Schulen小學(附設幼兒園)及義大利Federico Caffè高中、SMS G. Belli Junior school、Circolo Didattico“San Cleto小學等五所學校,其中參訪義大利的學校都位於首都羅馬,是溫教授透過曾經造訪過台灣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羅馬第四大學校長來接洽,在她細心規劃與品質把關下,讓我們品味了三種學制、不同風格的學校。

(一) 瑞士KANTONSSCHULE  STADELHOFEN州立中學

剛從台灣風塵僕僕的搭了廿多鐘頭的新航班機甫踏上瑞士的土地,隨即就趨車前往這所屬於蘇黎世州立的中學參訪。校長Hausmann(音譯)女士獨自接待我們,沒有盛大的歡迎行列與特別的安排,此點與台灣的文化迥然不同。其實自然呈現的方式也沒什麼不好,搭配沒有圍牆與開放的校園空間,瑞士的學校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平凡、自然,一切回歸教育的純真本質。

校長向我們簡報有關本校的概況與課程安排,以及瑞士的教育制度。原來這是一所初、高中一貫的完全中學,通過升學考試才得以入學,積極培養工程技術師,重視科學、語文的課程,學生必修法、德、英、古拉丁語。學校有多元社團及提供多元展能的機會,重視自主的學習,並且有「再念一年」的品保制度。

瑞士的教育分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個階段。小學和初中是義務性教育,一般為9年。兒童在六、七歲時開始上學。在絕大多數州裡小學為6年,少數是4到5年。到初中階段,就開始依照學生的智力分校或分班。對一般的學生,目標放在實際知識的傳授,日後的出路是做學徒學習手工技藝。而適合讀書者,學校則鼓勵他繼續升學,强化外語和自然科學,輔導他考取大學或其他高级學院。

義務教育之後,是否繼續求學全要看學生及家長的意願。有一小部分人不再升學,到法定年齡後便就業謀生。而繼續求學的學生中,绝大部分都選擇當學徒或上職業學校,學得一技之長,以便日後從事專門技術的職業。這實際上是瑞士教育體制中的主流,也是瑞士教育的最大特點。還有一部分人繼續上三年制的一般高中,畢業後或升入非综合大學的高等學院,或升入師範以及其他初级的專業學校,畢業後擔任教師或從事其他工作。初中畢業生中约占10%經過考試可升入重點高中。4年高中畢業後,經過考試如符合國家認可,先取得大學入學資格,再經過三個月的嚴格考核通過後始能成為正式大學生。

在經過與校長的互動討論後有所瞭解:瑞士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均衡的。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的特點應該就是其職業教育,9年義務教育之後,學生開始分流,約70%的畢業生走上職業學校的道路。在瑞士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上已形成了一種共識:孩子上職業學校,只要符合他的爱好與專長,未來照樣有出息。我認為,國家不能只培養學術菁英,還要培育各行各業的菁英才是。没有一個嚴謹、完整、高標準的職業培訓系统,要能提昇國民素質無非是緣木求魚。因此,瑞士的學徒制與重視職業及專業訓練的教育制度,應是該國維持國家競爭力的一大支柱,此優勢可供國內教育發展參酌。

(二) 瑞士SPIEZ Schulen小學(附設幼兒園)

在大雪紛飛中我們一行人踏向往SPIEZ Schulen的山坡路上,迎接我們的是年輕又帥氣的校長Backmamen(音譯)。全校學生數只有98位算是小型學校,小學部加上幼稚園共有五班。

這是一所以瑞士「平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的理念為願景的學校,具體實踐在該校的教育作為有:

1.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教室:

裴斯塔洛齊認為大自然是最大的教育資產,孩子應該學會求生,才能適應在自然界的生活,並且需要透過手工去勞動,所以不要怕讓孩子去做事。

 
   
在SPIEZ Schulen因為位處郊區環境優美學生數少,透過自然、環保、體育等課程,以及戶外遊戲、動手做家事的多元家庭作業,引導孩子融入大地、尊重自然、從做中學、體驗學習等。

2. 「直觀教學法」取代講解式的灌輸:

裴斯塔洛齊強調「教師如園丁」,是指教師不是幫助孩子直接成長,而是協助他排除一些成長中的障礙,例如除草、灌溉等。至於成長的是孩子本身。

SPIEZ Schulen課程的規劃重在啟發孩童的合作學習態度,以混齡編組方式上課,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法」樂為學童的學習伙伴,鼓勵其自主學習。

3. 學校全面關照弱勢形塑如家庭的溫馨氣氛:

裴斯塔洛齊是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家,年輕時便決心獻出其愛心來關懷弱勢或孤苦無依的孩童。裴氏一生充當孤兒的保母數十年如一日,並在瑞士各地設立教養所,四處散發愛的氣息。 

校長Backmamen說,我們當然歡迎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兩樣都欠缺的卻是我們要特別關照的。而且因為當地種族多元,學校努力創造接納差異、包容適性的環境,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也因為都懷抱著如同裴氏的教育愛,共同把學校當家庭來經營,所以老師就像家長,校園裡瀰漫著濃郁的和樂氣氛。

*****

當Backmamen帶著我們一行人走上階梯時語重心長的指出,這是「天國之梯」,讓孩子通往如樂園的學校。一句簡單的話語卻道出其中深奧的隱喻:學校教育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能讓孩子樂於融入,視為精神之所附、生命之所託啊!

(三) 義大利Federico Caffè高中

Federico Caffè是一所位於羅馬市區的高級中學,校長與幾位副校長、秘書親自接待我們,同時安排幾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充當翻譯與導覽員。校長首先簡介該國的教育體制與師資培育政策讓我們有初步的認識:

義大利教育主要分為幼稚教育、小學教育(5年,由城鎮辦理)、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5年,地區辦理初、高中)和大學教育(中央辦理)五階段。

國家提供國民10年期的義務教育,這包括:小學5年、初中3年、職業高中的前2年。而職業高中的後3年為職業類課程或升大學的科目,屬自願就讀。

職業高中的所有學生可依自己的性向或興趣來選擇就學或就業的出路,若選擇職業高中者修業5年,畢業後可以參加國家考試,通過後獲得文憑,亦可申請入大學。此項學制設計的理念在於:平衡學術與職業訓練的權利。

有意願擔任教師者必須申請入師範大學就讀,經過三年的教育學程與一年的培訓課程後可為專職之註冊教師,再經試用一年合約期滿通過檢定,才能成為正式教師。

學校校長是由正式教師身份通過國家統一會考產生,職責為:綜理校務、家長社區關係之建立與維持、學校內部制度與教學課程管理、環境設備之規劃與管理等,並可指派數名副校長及一名秘書協助各項校務。

在該校短暫停留的時刻,校方熱情的招待我們一行人到員生福利社享用香醇義式咖啡,全程安排了中國留學生或稍諳華語的該國學生來引導。之後進入七年級的班級進行數學科的教室觀察,學生來自不同班級選讀,上課時熱烈發言座位安排鬆散,可見其自由開放之教育文化。

(四) 義大利SMS G. Belli Junior school

第二所在義大利參觀的公立高中也位於羅馬市區。學校成立於1928年,目前有八百多位學生、82位老師(內含八位助理老師),校區共兩處,相隔約200公尺,由校長統一管理並指派副校長協助。

義大利校長不需兼課全心綜理校務,薪資高於教師(校長月薪約2500歐元,教師則為1200-1400歐元),校長任期無嚴格限制,一般會固定在同一所學校服務。

對於教師的評鑑或考核機制採雙軌制並行:新進教師在其試用期間若表現不佳而且未能改善者,則無法取得合格教師資格;正式教師若有不適任者,必須蒐集家長證詞、醫生證明等有力證據,採校內委員多數決機制處理。

教師大多利用課餘時間參加進修,多數自費,除非透過「統考」才能爭取公費補助而帶職帶薪進修。無論公、自費進修,完成後都無法加薪晉級,因為這是個人為求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至於教師的薪資是依年資調整,無法依表現的優劣來彈性調整。

義大利允許教師組工會,每校推派三名教師代表參加,任期三年。教師工會的層級分成學校、省及全國,針對經費、設施、政策等會與學校溝通協商,並訂定契約以保障雙方。

由於SMS G. Belli學區屬於市中心高級住宅區,家長社經背景較優越,學生素質也整齊。透過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深耕主題性的教學活動而累積豐碩成果,如歌劇、木偶、視覺藝術、科學、語文、歷史文化…等等,此番成就由該校資訊專長教師建置在學校網頁上,成為親師生交流與校際觀摩學習的好管道。

SMS G. Belli初中實施彈性上課時段,下午2:30前為基礎課程,之後到4:30為彈性課程,學生可在彈性時段內選修樂器、義大利語及數學課程等,也可選擇留在學校做homework。

班級學生數約20-23人,含有身障或弱勢學生,無論身份為何,學校都予以熱情及無條件的包容接納。其中全校外籍生共約60名,由通過認證並具豐富經驗之專師,利用課餘時間來協助其學習;身障生則依不同殘疾狀況及需求,提供適當的器材及適性的協助,班上也可酌減人數或增聘助理教師,採一般生與身障生融合的學習情境。

(五) 義大利 Circolo Didattico“San Cleto小學

羅馬的Circolo Didattico“San Cleto小學,座落於社區中,雖然有圍牆但沒有宏偉的校門,只在入口處有簡易的校名標示。該校目前有1300多位學生,分為四處校區,除校長外另指派數名教師協處校務。

到訪該校為上午學童上課時段,校長率領著學校行政同仁熱情的接待,同時附近大學的督導也全程陪同。校方首先安排教學觀摩,包含音樂教學、閱讀課、綜合活動、數學課、戲劇教學等,讓伙伴們一覽各領域教學。而我們在移動參觀的同時也把握機會觀察校園各處的環境設施、情境布置與各項措施,以拍照或筆記的方式不斷記錄值得學習之處。之後校方以自製糕點、咖啡招待我們,同時簡報學校概況,並接受提問互動交流。

綜合參訪所看、聽、思,收穫甚豐,整理如下:

1.符合「尊重差異、多元融合」的學校教育理念:

學校在許多教育作為上,如:落實融合教育政策以照顧好身障孩子、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各科教學融入國際思維尊重多元等,可說是以「人文、適性、卓越、均等」的全人教育為學校發展願景,符合「尊重差異、多元融合」的教育理念。

2.行政展現團隊精神以充分支援教學:

遇到外國團體參訪,校長率領她的左右手親自接待,做好公共關係,同時也展現團隊行動的精神。

而教學與行政的關係良好,互助合作,這點從我們在參觀教學的行程中,雖然臨時由校長帶領進入教室內,但班班老師都友善接待盡力配合,足以證明默契良好,展現教學支持行政、行政支援教學的極佳互動。

3.發展本位課程形成學校特色:

觀察四年級的戲劇課發現,除了該班教師外還由家長分攤鐘點費聘請專業演員協同教師指導,每週兩次練習。教師提供主題,而讓學生自由發揮以詮釋所擔任的角色,同時道具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合作完成。而戲劇課不但在課堂內排演與觀摩,每年的五月份還會舉辦盛大公演,邀請家長與社區共同參與。

戲劇課已發展成為該校的本位課程,目標在於提升學生想像力、活躍力、人際互動力等,另外在協助孩子發揮肢體靈活力、表達能力及適應生活等都有很大的效果。行之有年累積一定成果,為該校的特色活動之一。

4.多元生動的教學方式尊重教師專業:

教師的教學不拘泥於傳統形式,如語文科進行合作學習,能力編組搭設同儕學習鷹架;數學科運用電子白板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找答案;戲劇課以引導代替灌輸,孩子盡情的扮演角色澄清價值;綜合活動席地而坐熱烈討論、老師自製教具以故事引導孩子思考與發表等等。每一堂課都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校方尊重教師專業,形成自由、多元的教與學文化。

5.小班教學及完全融合教育照顧好每個孩子:

因為真正達成小班教學(每班學生最多20位),因此老師能照顧到每個人,達到全面關照的目標。

義大利在1977年立法規定「廢除學校中的特殊班級」而實施完全融合(inclusion)的特殊教育,有別於隔離(exclusion),是指身障兒童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後,除了被包容與接納外,尚須有其他的支援服務,並確保教育品質。在該校參觀多班教學時都觀察到有身心障礙的學生在列,多數有supporting teacher協同教師指導該生,supporting teacher是專業且全時服務的教師,讓身障學生在普通班級內也能保有正常的學習權利。

小班小校精緻化的教學以及融合化的教育方案,讓義大利的發展與北歐提倡人權的國家齊步,其努力與成就值得肯定。

6.好品格具體實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

在與孩子們美麗的邂逅中觀察到他們良善品格發揮在各項行為上:

對待訪客的態度是自然、大方而不做作的,儘管對東方的成人面孔有些陌生,還是非常友善的應對,表現出「禮貌」的實踐。

我們拿著中國毽子當小禮物分送孩子,有小朋友多了一份立即反映,希望可分享給同學們,展現出「誠實」的態度。

上課時多半發言踴躍,秩序良好卻不會太死沈,在分組合作學習時相互支援協助,可見「合作」的情操。

音樂課時沒帶笛子的同學被點出,其他同儕並無嘲笑或輕視,能相互「尊重」與善解、包容是值得被讚許的。

7.善用資訊設備及媒材發揮最大效益:

我們看到電子白板運用在數學領域的教學上,雖然政府經費有限只能每校配發一套,但該校能珍惜且鼓勵老師運用,各科輪流上課發揮最大效益。資源有限創意無限,這一套電子白板在該校就如同種子般,透過老師的匠心巧手,必能把ICT的核心價值培育及壯大起來。

8.設施立於使用者的立場,情境貴在學習者的參與:

觀察到義大利學校的教學設施比起台灣而言並沒有較先進、新穎或充實,但是能夠善用達成教學目的才是重點。而我們也發現校園裡有許多富含教育意義或人性化的設施,如男生廁所,不使用傳統小便池而是通用一般坐式馬桶;走廊或教室多已裝設節能燈具;置放外衣、書包、鞋子的儲存櫃為每間教室外側的基本設備;無障礙空間(電梯、導盲磚、扶手等)全面落實…。可見得設施不一定要高貴,只要以使用者的立場思考,就能把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口上,發揮最大的效益。

東西文化上的差異:瑞士和義大利的學校都不重視校門的建置,如不仔細還真找不出學校在哪。這樣的規劃或許是期望學校能真正與社區融為一體,成為社區文化的深化影響力,而非樹立起宏偉校門與高聳圍牆將學校孤立起來吧。

學習情境的營造:校園各處都有師生合力創作的成果,如拼貼的義大利地圖、人物意象集結的班級成員圖、藝文課個人的素描作品集合成巨幅海報、學生自製植物組織分佈圖、手繪創作漫畫、全球海洋生態分佈等等,皆是以學生作品為主角,不但節省布置經費、充分運用資源,更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強化其參與的成就感。

*****

「生活中處處皆可學習,生命中時時都在教育」,走訪了Circolo Didattico“San Cleto小學,眼見所即都是辦學的智慧,耳中所聞全是教學的媒材。我們感染了文藝復興起源地的人文性,欣賞了空間、公共藝術等富有教育意涵的審美性,更體會了校園裡尊重個體、和諧互動及親切友善的倫理性。因為有所感、有所得,未來透過在教育現場的實踐,期望創造教育藍海的最大價值!

三、 反思,教育實踐

跨足歐洲大陸-瑞、義教育參訪之旅,此行的專業對話其實並不侷限於上述五所參訪的學校校園內,就如同海綿吸水般,只要抱持強烈的學習動機、張開探索好奇之眼、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在踏上歐洲土地的瞬間即開啟了新教育觀的夢想航程!在歷經12天的行程中,我們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有驚羨、有刺激但更多的是對我們當前教育作為的反思。舉凡瑞、義兩國人民的友善與熱情、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築的保存、休閒健康與生活美學…等,加以反思,處處是學問、樣樣可學習。在此趟深度旅程後,我記錄個人的所覺、所感,據以做為未來教育實踐的方針:

(一) 教育即生活的實踐智慧

瑞士的房舍建築型態雖然類似,但是外觀用色卻大不相同,房屋造型優美各有特色,看起來都好像國內有錢人住的度假別墅。社區規劃整齊有序,重視綠美化及居家隱私,生活品質良好,加上冬季大地與建築物時時舖著皚皚白雪,整個國度就像是童話裡的夢幻世界般。日日生活在其中,生活步調悠閒,自然陶冶性情,應證了「境教」的潛在影響力。

義大利國內許多建築物不但是古蹟也是藝術品,錯落在田園水渠中十分協調。中世紀古堡、教堂、博物館等巴洛克、歌德式建築,雄偉壯麗且雕工精細,令人嘆為觀止與驚豔。過往只能在風景月曆看到的圖畫一一就在眼前,除了對歐洲人建築美學敬佩外,更對千百年來歷史古都保留完整且結合觀光產業、文化商品化的創意作為稱許,這正是「傳承與創新」的實踐力。

瑞士學校的願景是打造成為孩子學習的樂園,一切作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為目的。之前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話語:School is life,not prepare for life讓我不斷思索,是的,學校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就如杜威「Education is life」不可偏離,在學校深度學習生活、課後安排戶外活動、寒暑假期更規定有一段長旅行的作業…,透過這些體驗活動,打下孩子激發潛能的基礎,領會思考、判斷的生活智慧。

@教育實踐的可行方針:

強化「美感教育」:學校除了提供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及綜合藝術課程與活動的學習之外,亦應該安排可以令學生欣賞、感動的美麗環境,提供學生體驗學習的情境。而校園的規劃,需善用多元素材,營造優美且雅致的環境,使學生身心能與環境融合,產生心情愉悅的感覺,自然心靈亦能感受到美感。

再者,校長應以「首席教師」的角色,基於「教育及生活」的理念,領導在智育教學上加強生活中心的知能與強化從做中學的概念,注重科學整體知識,強調科學的實驗能力與學生的主動建構;在德育方面,融入道德判斷課程啟發學生的思辨力,也強調行為的實踐。因此,學校必須規劃多元的活動使學生樂於參與,培養其道德的認知與內化為良好行為。

而「教育及生活」也可以引導教師的專業成長,亦即促進教師「行動研究」的風氣,強化從行動研究裡發現並改進教學問題,讓行動研究與教室的教學產生互動,不但解決問題最終並能提升教學品質。

(二) 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教育是培養人之所以為人的歷程,批判省思、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能力,任何的教育作為不能偏離社會的脈動,必須與生命連結。在義大利體會到其教育是完全尊重孩子的自主學習,教師扮演的是適時引導及從旁協助,從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自律及做自己的態度,因為立於信任與尊重的支柱,孩子因此得到更多元的學習機會與責任感。

瑞士在其「國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引導下,學校經營全面關照不同族群、文化、社經的學子,將「愛」內化為教育的原動力,營造學校如同家庭般溫暖,建立良好的師生情誼。更具體表現在關懷弱勢的兒童方面,也就是強化「以人為本」的信念,積極的提升人的價值,讓教師以人為本發揮教育愛而成為無條件關懷兒童的「人」師。

@教育實踐的可行方針:

學校在課程的設計上,應以學生為主要中心,教學活動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並尊重學生不同差異。

在教師教學上,必須布置合宜的情境,讓學生感到安全、親切,將學生引導進入教學情境後,成為協助者的角色,讓學生能盡情發揮。

在輔導活動上,應提供如家庭溫暖感的輔導氣氛,給予學生愛與鼓勵。

在教育目標上,應著眼在於使學生積極面對生活,並保存與發展真我。

(三) 務實專業的課程與教學

瑞、義兩國的學校從課程採用到設計與其教育目標緊密結合,學校有辦學的高度自主權,而行政的領導思考緊密結合課程與教學實踐。瑞士學校的校長、副校長每週固定授課6-10堂,其立意就在於行政領導不能偏離課程發展與基礎教學軌道。至於義大利學校有其獨立課程架構,教育人員全心投入並視個人進修為責任,把精神與時間運用在學校特色與教學專業發展上。

如同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內容般,瑞、義兩國的義務教育課堂中雖有教科書,但保留了一部份空白或彈性課程時間,所以教師都需具備課程規劃能力,作業評量也需教師設計。因為務實、專業的課程發展氛圍,教師運用巧思用心構思,再透過課堂的教學實境中實現。經過反覆的驗證自然樹立起教師的專業權威,因此教師要受尊重與肯定不需大聲疾呼,應著力於課程研發及規劃,並不斷在教學過程中反省精進,以成就每個孩子為終身志業。

@教育實踐的可行方針:

學校應建立教學合作與專業成長的風氣與制度,校長可透過關懷及倡導鼓勵教師反省和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教師之間的教學合作,使教師不致沈淪於惰性的學校氣氛而願意積極發揮專業自主。

(四) 從完全融合的學校到社會

我們在義大利的學校現場見到融合教育的成果:身障學生快樂而有自信的學習,一般孩子懂得尊重差異與接納關懷。義大利實施完全融合的教育已將近卅多年,而且持續為提供更符合人性需要的服務時時自我檢討,共同分享經驗、整合資源、為理想而服務,不斷提升特殊教育品質。
    反思我台灣,立法實施融合教育不到十年,而身心障礙的家長為他們爭取在一般環境下接受教育之權利的努力是鍥而不捨的,教育體制內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趨勢正在增長,而社會也能逐漸接受與身障者融合的觀念。義大利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鏡,未來努力的方向應是確保「滿足特殊需要」的服務,只要哪裡有特殊學生,特殊教育的服務就到位。最終的目標,是落實完全融合的學校教育,以實現完全融合的幸福社會。

@教育實踐的可行方針:

學校教育要落實融合教育的精神,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行政人員對融合教育的了解度與支持度,包括經費、設備的提供,都需要全面關照。

學期初進行編班時須落實「一個班級內的特殊學生不超過二位」的原則,同時強化普通班教師的在職訓練與其能力的準備度。也需建立起一般學生的準備度與特殊兒童在融入普通班前的基本生存能力,亦需同步加強一般學生家長對特殊兒童的正確認識。

(五) 跳脫思維框架的校園規劃

瑞、義兩國學校建築與環境設備和台灣頗有差異,兩國的學校有的座落在山林裡,有的位於社區中,小小的校門毫不起眼、圍牆只是象徵性的低矮設計,沒有鮮明的校名招牌或大字體,建築物、設備、活動空間簡潔而樸實。

    學校建築理念與格局展現出教育的思維。台灣的學校設備新穎、環境尚稱舒適,若能提高視野擺脫制式呆板的空間與元素,如「司令台」、「偉人銅像」等等的限制,或許我們揮灑的空間會更大。

    綜合美學、使用者立場與社區需求等條件,校園可以是不平坦的、建築可以不要一大棟的設計,打破水泥叢林的格局,依所在地區特質做聚落型規劃,讓學校公園化、美化、生態多樣化,融合自然人文科技的樣貌,那麼,學校會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領頭羊,能真正成為帶動社會新風貌的火車頭。

@教育實踐的可行方針:

經營學校應將藝術人文、鄉土情懷、生態環保融入校園,讓學校脫胎換骨蛻變成清新自然、豐富多元的小學。

應重視校園空間美學的形塑,以及培養學生藝術創作或美感陶冶的能力。透過在校園空間上的設計、配置及有效的管理,使教育效能得以有效的發揮。在運作上透過硬體的形式規劃,量體規模大小之考量,並運用色澤造型、動線導引、空間配置,以及刻意的人文佈置,表達期望的意涵,使整體環境空間釋放潛在的氛圍,發揮領導效能,有形無形之間導引學童們樂於觀察、學習、體悟、整理自己、表現自己、精進自己。

四、 延伸,無限可能-代結語

教育需要不斷引進活水源頭,才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此行歐洲瑞、義知性與感性之旅,感謝溫教授先前課堂中詳細的說明,並指導伙伴們進行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教育制度的議題分組,讓我們「有備而來」,知道旅程中該聚焦何處,又該關注何方;林局長排除忙碌的公務親自帶隊,顯現對校長儲訓課程的重視;兩位師傅校長的精心規劃與行政協調,讓我們享受一場精緻、高品質、順暢的旅程;正直熱誠又風趣幽默的導遊蘇正邦先生沿途專業的解說及服務,增加了此行的豐富內涵;儘管遭遇歐洲數十年來最大的風雪,但一路順利平安絲毫不受影響,天時與地利皆有之;而此行所有前輩與候用校長伙伴們的互相提攜、彼此照顧關心,更讓我感動在心。結束旅程回台灣不久後從報上得知作家陳之藩先生仙逝的消息,讓我不禁憶起他那句膾炙人口的話語:「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就感謝天吧!」作為我滿懷感恩的註腳。

十二天的旅程來回三十多小時二萬多公里的飛行與八百多公里的車程,「雪泥鴻爪」足跡踩過中歐三個國度,不論是其環境景觀、街道建築、歷史古蹟、環保綠能、文化及生活水準,還有最重要的學校教育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原來歐洲人擁有的自信與驕傲是來自於此,「文明國家」原來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用心用眼捕捉,輔以相機的快門,深怕錯過了什麼,如今欣賞那一張張照片時都還留存著當下的悸動,襯著說不完的一篇篇精彩故事,沈澱為人生中永恆的回憶。

在緊湊的行程中我不斷的思索著,參訪歐洲國家最終留在記憶的為何?從校長校務簡報、學校環境設施、課堂師生互動等,讓對於習慣於台灣教育模式的我們得以清楚看到越界教育的印記、多元文化與國際教育觀點的思維,重新檢視教育得以有無限的可能。踏尋歐陸樂土後我終於領略到,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不管未來教育政策如何轉彎或受意識型態左右,只要我們能堅持回歸教育本質、把握教育主體性,以今日的見聞體驗為基礎,不斷反省轉化與行動實踐,必能在學校經營之路邁出堅定與穩健的步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er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