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練習曲1.jpg

練習曲 Island Etude

2007.4月份上映的一部國產片,最近因為社會領域分組的任務分配要報告,才有機會欣賞到。

 

原著

劇情簡介:

大學就要畢業的明相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東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

他遇到了藉由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專心一意的,想將太平洋的風捕捉入鏡;在花蓮海邊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年輕女孩,她說她的國家沒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時候,他在海邊彈著吉他,伴著月色和海潮聲,以大地為床,就地而眠;肚子餓的時候,和租遊覽車一邊抗議工廠倒閉一邊旅遊的工廠女工分享便當;疲累的時候,他停駐外公外婆家,一聲「阿公阿嬤」喚起許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遺忘已久的血肉親情……。

回到高雄,旅程結束,回憶卻正要開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難以忘懷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隨的單車,打開電腦,拿起吉他,明相輕輕地彈奏起屬於他的生命練習曲……。

自然景觀與人生的對應

帶著大家去旅行,沿著台灣本島的海岸走一圈,呈現當下台灣,是導演努力的功課。
幾乎每個喜愛騎車的人都喜歡騎循環路線,在台灣最長的循環路線就是沿海環島。電影開始於東海岸的日出出發,在台灣西岸的落日中結束旅行。以七天六夜的旅程舖陳延伸,開始和結束在同一個點---太麻里---迎接台灣第一道陽光的地方。這個逆時針的循環,像是時間的倒轉,回憶的圓圈,一如始終如一的人生,本來無一物。

挑戰時間軸線的敘事方式

故事開始於旅遊的第二天,這是個電影旅程的開始,太麻里日出的意義,除了在視覺上的魅力,令”開場”的意涵,簡單而有力。而主角旅遊的第一天,是電影中的尾聲,如此安排,除了希望傳達人生循環的感受,實際上,旅遊中的許多遭遇,或許當時的感受,不如事後記憶來的深刻,過程形成累積的作用,透過時間的行進而昇華。

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遷的省思

試著說一個沒有暴力,沒有黑社會的故事,將抗日的史實、抗爭的現實、傳說的事件、傳統的更迭巧妙融入劇情。一如旅行過程中,因為環境、立場、關係的改變,一步步的發現與期待,隨著時間與空間同步推進,這也是造成影片張力的獨特創意。

聽不見的聲音嘗試

選擇明相這位模特兒出身的演員,一個聽障者,他有很好看的獨處的樣子。他的簡單加上毅力,就是一種能量,而他的安靜,讓我們能專注聆聽到別人生命的故事。當聽覺消失,聲音成為視覺、觸覺甚至嗅覺---嘗試去找出一種看得見的聲音,透過行進間的練習曲彈奏,過去與未來的的意義,隨著男主角--明相的旅程,逐步形成。

旅行過程中,每段故事的場景與人物共同組成情境與氣氛的表徵。就讓故事這樣開始吧!

練習曲5.jpg

練習曲6.jpg

練習曲7.jpg

練習曲8.jpg

練習曲9.jpg

練習曲10.jpg

練習曲11.jpg

練習曲2.jpg

練習曲12.jpg

練習曲13.jpg

 

影片賞析(陳懷恩所寫):

從你家出發,回到你家,在台灣,這就是最有價值的環島人生!

電影裡幫明相換胎的終年黃衣騎士,他再度騎單車環島,這回兒他騎的是明相的路線,從台北出發。

我們將他們的旅程的紀錄並列在這本書裡!

2007年的暑假,確實比往年吹的更旺的環島風,是否真是因為電影『練習曲』所帶來的迴響,我不確定,但肯定的是,我和在這島嶼上共同生活的許多人一樣,一直懷抱著騎單車環島的夢想。

說實話,拍攝『練習曲』,只是我想藉著單車,來一趟電影環島之旅。至於單車,我不算在行,卻也真的喜歡!

開始接觸單車,那是小學時候的事,記得父親在公寓頂樓平台教我騎車,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學著不盯著前輪看時,似乎就敢上路了。

那時候單車就是腳踏車、自行車,印象中沒有什麼公路車、登山車。擁有一輛叫不出型號的單車,伴著童年,和同學到處遊走。

入了社會,用幾百塊錢,買個二手腳踏車來代步(自行車是失竊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幾乎什麼車,都有人要,也幾乎每個人都有單車被偷的經驗),那時我和太太尚無小孩,兩人共騎一輛毫不起眼,十分堪用的車,她側坐在前桿上,購物、逛街,穿梭大街小巷。那個距今不遠的年代,一切都很『手工』,錢也大的嚇人,在超市花上幾百塊,就可用一輛腳踏車滿載而歸。

1995前後那段時期,我們常和在路上閒晃的流浪狗作朋友,因此結識好幾位台大畢業的獸醫朋友,其中的王醫師,大甲人,喜歡騎著單車做運動,一星期至少一次,多則兩次,邀大夥兒騎單車上貓空,喝茶、打屁、說著聊著男人愛說的話。那時,我才意識到:單車其實也是成年人休閒娛樂的大玩具。

有好一陣子,我更迷戀閱讀Diane Ackerman的作品(感官之旅、鯨背歲月、纖細一線…),她是我既崇拜又嚮往的作家,她喜歡騎單車,也曾在著作中說過:
經常散步及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驅除心中的憂慮與籌措…是很困難的事。動盪的心情似乎陪著你出遊,很快地,心裡就浮現一個小劇場,你扮演各種角色,用五、六種不同方式排演著充滿懼怕或期待的台詞。
她將騎一段較長的單車旅行,說是:
神秘之旅…有時候,只靠記憶摸索,找尋一個原先無所謂,現在卻攸關生死的線索—那條路有多長?有多陡?—我們得發明自己的路線。
我試著學她,練習經驗騎單車的人生。

截至目前,我喜歡也習慣,利用清晨時光,去騎離家不遠、挨著新店燕子湖畔的循環小路。

從直潭淨水廠外的橋頭出發,沿著高牆旁平緩寬闊的道路前行,穿越如棋盤似的『大自然社區』,經過土地廟,開始踏上這條路上第一個小坡,蓮霧盛開的季節,這條路上滿是掉落的果實,泛著發酵的果香。

這個陡坡的高點,接上挨著水邊的小路,這兒清晨曬不到陽光,空氣中散著濕濕濃濃的樹林味,連續近一公里的下坡、平路,迎接的除了清爽,就是受驚擾的群狗,被追逐的動力,讓人順勢地轉上通往另一個山丘的小路,不自覺的穿過前人們長眠的社區,喘息地對抗肌肉的酸疼。這段不折不扣的好漢坡,我盯著地上的白線前行,無需回首。

終點處緊接著一個髮夾彎,往往在撐著爬坡時,渴望著頂點早一點到來,一旦到達,卻又迫不及待享受自由落體似的往下衝,別忘了輕含煞車,再好的技術,這個急彎,弄不好,很容易翻車摔人,小心翼翼,一閃而過的是王永慶家的墓園。

離開幽靜的茶園小徑,接上新烏路的路口,轉角有個小雜貨店,路旁是個有擺著椅子的公車亭,我習慣在此,跨下單車稍事休息,看著公路上不算多卻顯焦急,反向經過的車流,心裡頭有種忙裡偷閒的滿足,有段時間,我和太太幾乎以為,整個新店,非假日的清晨,只有我們在這兒享受。

沿著新烏路往下衝,時速輕易地就可達到四五十,這段不算短的下坡,若不是在炎炎夏日,你可得穿上風衣,瞬間強風冰冷你的臉龐。

轉進屈尺小鎮,依舊是不太需要踩踏的下坡,這兒安靜地讓你清晰地聽著鍊條轉動聲。我習慣轉往鎮的邊緣,沿著河邊小路走,這條路寬僅一米半,我稱它為『哲學之道』,為何這麼說?走過便知道。
看著堤壩上的釣客何洶湧的波浪 ,繼續接回新烏路,但沒多遠,右轉騎上燕子湖的長橋,這回兒,已從河的這岸攀到了對岸。

過了橋後的路,長度幾乎和前半段一樣,但地勢較為平緩,路旁有人家、有小學、也有河濱公園,通常我喜歡去一個規模較大的土地廟,捻個香,洗把臉,在此遠眺湖光山色,此時這兒朝東,逆著光看去,美不勝收。
經過一個小隧道,洞中沒有燈,偶有滲出的水滴,還好有它,這條路,因此限制大車經過。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小坡,上上下下,走回到出發的淨水廠橋頭。
喜歡這種循環的感覺,那種和人生相對應的感受,回味起來,讓人百感交集。

我覺得,或許在台灣最長的循環路程,就是環島。

每個人都有他環島的方式,曾經我也夢想,騎著單車,帶著相機去環島,不過那是剛開始,熱切地渴望四處攝影時,閃過的念頭。

只是後來拍片、攝影的工作,倒是讓我有機會全國走透透。

2005我開始有了藉著電影來環島的念頭,自己決定接下了這個工作的導遊,不奢望這個旅行團能吸引多少志同道合的旅人,但堅信一旦簡單有毅力的出發,必定有人相伴,任務終會達成。

任何一個旅行,都是一段人生的旅程。
從你家出發,回到你家,在台灣,這就是最有價值的環島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er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